一篇论文当中最重要的是“故事”。讲好一个故事,那么一篇好论文才算形成了,否则那只算是一篇数据分析报告。

以下内容全部总结自我的第一篇成果,感恩我的导师对我的悉心指导,没有他,我可能不会对“故事”有那么深入的理解。

故事还是方法?

一篇论文到底应该先打磨方法还是先讲好故事?或者再说得具体一些,一篇论文究竟先跑数据还是先写综述?

我的建议可能还是:先跑数据。

如果想要尽快完成一篇论文,那么首先能够把一个结论证明出来,再为这个结论铺垫故事,是最快的方法。

当然,就近先有故事还是先有结论,这其实都无所谓。因为往往好的故事立足于初步的分析,分析能够给故事带来灵感。而先有一个扎实的理论分析,往往能够明确实证分析的方向,不至于总是一遍遍地重新实证。

怎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?

好的故事一定会提出好的问题

很多时候,为了快速发文章,大多数学者会追逐热点话题,比如“数字经济”“新质生产力”“大模型”等等。

在此声明,并非不能碰这些话题,只是在碰这些话题之前,你如何保证自己研究的问题是有意义的呢?

一个好的研究问题,至少应该是有意义的。

我们以“就业服务”政策为例,很多地方都有就业服务,这个时候,你可能提出一些最直观的问题:

  • 就业服务政策是否会影响就业?
  • 就业服务是否会影响工资?
  • 就业服务是否会影响就业市场?

这几个问题都可以作为一篇论文的标题,他们的研究对象分别是“就业”“工资”和“就业市场”。那么再次阅读上述几个问题,你认为哪些研究对象对于就业服务这一话题而言是有意义的呢?

在笔者看来,答案如下:

  • 第一个问题没有意义。因为就业服务肯定会影响就业,这是毋庸置疑的,研究一个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答案的问题,没有意义。
  •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,在做出一定改变后有意义

那么就引出我的第二个观点。

好的问题一定伴随深入思考的答案

这种深入的思考方式可以是多样的。它与问题形式息息相关。

“就业服务是否会影响就业市场”,这一问题的直接答案其实只有两面——“会”和“不会”。

这种简单地能够回答是否的问题,都不能引出一个好故事,真正能带来好故事的问题,一定是能带来深入思考的问题。

我们把刚刚的问题转变为——就业服务如何影响就业市场结构

这样就做出了两个改变:

  • 研究对象更具体了,不是泛泛而谈地“就业市场”,而是“市场结构”
  • 问题的答案更复杂了,不再是简单回答是或否,而是需要深入思考答案背后的机制,而这一机制才是一个好故事的根本

寻找充足的证据,用以证明一个机制,并且在之后的分析当中能够提供你的经验证据,那么一个好故事就完成了大半。

但是仅仅能分析出机制往往还是不够的。

好的故事会在理论层面拔高

现实问题对应的是现实意义,而研究者不光是研究现实问题,更需要把握“特殊性”与“普遍性”之间的矛盾,把现实问题抽象到理论层面。

我们沿用刚刚的问题,就业服务如何影响就业市场结构

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,支撑回答的理论可以有哪些?我的回答是否有创新?有没有突破理论的边界?

比如,上述问题在理论层面的切入点可以是“劳动力市场均衡”,或者是“人力资本理论”,还可以是“效率工资理论”,又或者是“公共选择理论”等等。

同时,理论可以只有一个,也可以运用多个,但必须和你对这一问题的洞见和分析是对应的,而不能只是简单的生搬硬套。将前面的经济现象,也就是机制与此时所说的理论相结合,这样才能写出一个好的经济学故事。

好的故事一定是受到共鸣的

怎么确定一个故事是好的故事,最简单的鉴定方法,就是拿给别人读。

尤其是给那些了解这些现象的人,比如我研究的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,那么那些在易地搬迁大省的研究者、调研员、驻村干部会更加了解现象,故而会对你的故事有更多想法。

把他们的想法一次次做总结,再精炼,再融合到你的故事当中,这样故事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。

“啊,他研究的这个东西我了解,确实是这样一回事!”

我们首先需要争得的共识是这样的,其次才是:“噢,原来背后还有这样复杂的关系!”

总结

好的故事大致会有四要素:

  • 好的问题
  • 好的机制
  • 理论拔高
  • 受到共鸣

以上就是我完成第一篇论文写作以来对好故事的简单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