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WG-偏好与选择
1. 引言
本篇为个人笔记,主要内容来自于《微观经济原理》。框架将尽可能按照原书的框架进行,但是文字描述主要按照自己的理解。
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配置的一门学科,微观经济学则是研究个体如何配置这些资源的学科。MWG相较于初级微观经济学,则是严格运用数学语言,来描述一个个微观经济学理论、现象、定理和命题。
研究微观经济,要研究个体的资源配置。要达到配置资源的目的,往往是需要从个人决策问题出发的。而进行决策的起点,是一个可能的备选物集合(set of possible alternatives),这些备选物是互斥的(mutually exclusive)。
将可能的备选物集合用表示,而表示其中的一个备选物,。互斥意味着:
- 当时,我们选择了苹果就不能选择香蕉
- 当时,我们选择了苹果就不能选择香蕉和西瓜。
- 那么现实中,我们是可以同时选择苹果和香蕉,甚至三种水果同时选择的。
- 故而,通常我们面临的选择是,此时,当我们选择了“苹果和香蕉”,我们就不能单独只选择“苹果”或者“香蕉”。
- 现实生活中,我们所有的选择都可以按照以上思想构筑成一个可能的备选物集合,并且这个集合是互斥的。
建立个人选择行为模型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:
- 第一种是偏好关系(preference relation)
- 第二种是选择关系(choice relation)
2. 偏好关系
偏好关系将决策者的爱好(taste)作为个人的本源特征,并且用偏好关系(preference relation)来描述,用符号表示。
本质上,偏好关系是一个偏序关系(partial order relation)。偏序关系是一个二元关系(binary relation),即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,因此任何一对备选物 都可以进行比较。
我们将 读作“x至少和y一样好(x is at least as good as y)”。
2.1偏好关系分类
- :偏好。若,则x至少和y一样好。
- :严格偏好。若,则x比y好。等价于且。
- :无差异。若,则x和y无差异。等价于且。
2.2理性偏好
2.2.1 理性偏好
定义1.B.1 若偏好关系满足以下条件,则称其为理性偏好(rational preference):
- 完备性(completeness):对于任何,有或者(或二者都成立)
- 传递性(transitivity):对于任何,若且,则
2.2.2 理性偏好的命题
命题1.B.1:如果是理性的,则:
- 为非反身的(irreflexive)(不成立)和传递的(若且,则)。
- 是反身的(成立)、传递的(若且,则)和对称的(若,则)。
- 若,则。
2.2.3 非理性决策
(1) 恰可识别阈值
瑞幸咖啡举例:
- 瑞幸咖啡(一粒白糖)
- 瑞幸咖啡(两粒白糖)
- 瑞幸咖啡(三粒白糖)
- 瑞幸咖啡(两勺白糖)
以上示例中,一粒白糖和两粒白糖对决策者来说没有任何区别,但是达到阈值以后,比如两勺白糖时,一粒白糖的瑞幸咖啡就会和两勺白糖的瑞幸咖啡灿盛区别,从而做出决策。
(2) 框架问题(framing problem)
- 且 ,但是.
Kahnerman和Tversky(1984)将其归因于个人的“心理账户”(mental accounts),在这个账户中,个人将他能少花的钱与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。
(3) 康多塞悖论(Condorcet paradox)
- 个人偏好是完全理性的,但社会偏好没有传递性。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Finneas's!
评论
WalineTwikoo